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器

专利2025-04-15  4


本发明涉及口腔医学,特别涉及一种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器。


背景技术:

1、在临床上,常常遇到一些老年患者因全口残冠残根或长期缺牙未修复,导致面下三分之一的距离缩短,失去了正确的上下颌水平关系。这种情况不仅使得面部的肌张力降低,还可能导致唇颊软组织的塌陷,使得鼻唇沟加深,口唇过度闭合,呈现出更加苍老的面容。目前,对于这些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拔除无法保留的残冠残根,等待至少三个月后,再进行全口义齿修复,以恢复面下三分之一的垂直距离和上下颌水平关系。然而,由于部分患者长期处于异常咬合状态,他们在完成全口修复后,常常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并且,由于口周肌肉的肌张力降低,修复后的效果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2、现有技术中,提出了治疗性义齿的概念,旨在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然而,这一方法仍存在局限性,例如,在拔牙后的三个月内,剩余牙槽嵴的形成期使得治疗存在一段空窗期,治疗性义齿对于面部形态的改变也不能迅速产生显著效果,不能避免口周肌肉的肌张力降低。

3、因此,急需一种口颌系统训练器,能够通过这种口颌系统训练器对口周肌肉萎缩和异常颌位关系进行干预,使患者在全口义齿修复前能够提前适应正常的颌位关系,从而减少最终修复体的适应时间,同时还能对口周肌肉进行按摩,帮助恢复肌张力,减轻衰老面容,此外,训练器的戴入还能压迫拔牙创口,有助于减少出血。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器,能够通过这种口颌系统训练器对口周肌肉萎缩和异常颌位关系进行干预,使患者在全口义齿修复前能够提前适应正常的颌位关系,从而减少最终修复体的适应时间,同时还能对口周肌肉进行按摩,帮助恢复肌张力,减轻衰老面容,此外,训练器的戴入还能压迫拔牙创口,有助于减少出血。

2、本发明的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器,包括上颌堤、下颌堤和肌训练部,所述上颌堤使用时安装在上牙床,所述下颌堤使用时安装在下牙床,用于校正颌位关系,所述肌训练部对应上颌堤设置,用于对口周肌肉进行按摩。

3、进一步,所述肌训练部包括气囊和球囊,所述气囊覆盖于所述上颌堤的外侧,所述球囊用于对气囊充气或放气从而形成对口周肌肉进行按摩。

4、进一步,所述肌训练部还包括气囊气管,所述球囊通过气囊气管连通于所述气囊上。

5、进一步,所述气囊气管有两根,分别连通于所述球囊且将球囊置于患者口腔外。

6、进一步,所述上颌堤和下颌堤分别设有与患者上下床和下牙齿相适形的基底,以及用于校正颌位关系的咬合部。

7、进一步,所述上颌堤在后腭上设置有用于患者卷舌舔动的定位件,通过舔动定位件带动患者下颌进行后缩。

8、进一步,所述上颌堤咬合部的两侧设有用于引导下颌堤咬合部与上颌堤咬合部闭合,形成校正的颌位关系。

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器,能够在患者拔牙后进行全口义齿修复前填充缺牙空间,防止牙床进一步萎缩,避免舌体增大,且上颌堤和下颌堤通过引导件和咬合部的校正,实现上下颌水平和垂直关系的重新确定,利用肌训练部进行口周肌肉按摩,进一步防止口周肌肉萎缩,可减少全口义齿修复后的适应期和异物感,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颌堤、下颌堤和肌训练部,所述上颌堤使用时安装在上牙床,所述下颌堤使用时安装在下牙床,用于校正颌位关系,所述肌训练部对应上颌堤设置,用于对口周肌肉进行按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肌训练部包括气囊和球囊,所述气囊覆盖于所述上颌堤的外侧,所述球囊用于对气囊充气或放气从而形成对口周肌肉进行按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肌训练部还包括气囊气管,所述球囊通过气囊气管连通于所述气囊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气管有两根,分别连通于所述球囊且将球囊置于患者口腔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堤和下颌堤分别设有与患者上下床和下牙齿相适形的基底,以及用于校正颌位关系的咬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堤在后腭上设置有用于患者卷舌舔动的定位件,通过舔动定位件带动患者下颌进行后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堤咬合部的两侧设有用于引导下颌堤咬合部与上颌堤咬合部闭合的引导件,形成校正的颌位关系。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器,包括上颌堤、下颌堤和肌训练部,所述上颌堤使用时安装在上牙床,所述下颌堤使用时安装在下牙床,用于校正颌位关系,所述肌训练部对应上颌堤设置,用于对口周肌肉进行按摩;本发明的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器,能够在患者拔牙后进行全口义齿修复前填充缺牙空间,防止牙床进一步萎缩,避免舌体增大,且上颌堤和下颌堤通过引导件和咬合部的校正,实现上下颌水平和垂直关系的重新确定,利用肌训练部进行口周肌肉按摩,进一步防止口周肌肉萎缩,可减少全口义齿修复后的适应期和异物感,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朱卓立,冯鑫,万紫千红,王小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31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