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4-12  40


本申请涉及电池,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


背景技术:

1、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软包电池因其比能量大,体积小、重量轻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2、软包电池一般包括极耳、极组和封装膜等结构,封装膜将极组和极耳进行封装,并通过热压进行密封从而形成软包电池。在软包电池使用的过程中,软包电池可能发生鼓包。然而,在软包电池鼓包后,封装膜内的气体无法排出,软包电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以解决在软包电池鼓包时,封装膜内的气体无法排出,软包电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2、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极组、封装膜和泄压机构,所述封装膜围设出容纳腔,所述极组和所述泄压机构均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3、所述泄压机构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穿刺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极组,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封装膜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穿刺件能够形变,所述穿刺件形成有尖端和固定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尖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

4、优选地,所述穿刺件包括两个固定端,所述尖端位于两个所述固定端之间;

5、所述穿刺件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件,位于所述穿刺件两侧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端连接。

6、优选地,所述泄压机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尖端连接。

7、优选地,所述泄压机构包括多个穿刺件,所述多个穿刺件间隔设置。

8、优选地,所述多个穿刺件所包括的多个尖端与同一个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

9、优选地,在所述多个穿刺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穿刺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固定端与同一个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

10、优选地,所述尖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中心的距离为第一长度,所述极组的宽度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一长度与所述第二长度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0.2,并且小于或者等于0.45。

11、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中心与所述极组的中心重合。

12、优选地,在所述封装膜鼓包时,所述封装膜的距所述极组的最远点与所述极组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极组的厚度的比值为1/4-4。

13、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件呈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

14、本申请的电池包括极组、封装膜和泄压机构,极组和泄压机构均设置在封装膜围设出的容纳腔内,泄压机构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穿刺件,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极组,第二固定件固定于封装膜朝向容纳腔的一侧,穿刺件形成有尖端和固定端,固定端与第一固定件连接,穿刺件的尖端与第二固定件连接。在电池使用的过程中,若电池的封装膜发生鼓包,则第二固定件随着封装膜一起移动,由于固定端与第一固定件连接,尖端与第二固定件连接,这使得穿刺件形变,从而使尖端朝向封装膜翘起,以刺破封装膜,使得封装膜内的气体能够排出,从而达到泄压效果,进而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极组、封装膜和泄压机构,所述封装膜围设出容纳腔,所述极组和所述泄压机构均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件包括两个固定端,所述尖端位于两个所述固定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机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尖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机构包括多个穿刺件,所述多个穿刺件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穿刺件所包括的多个尖端与同一个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穿刺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穿刺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固定端与同一个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尖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中心的距离为第一长度,所述极组的宽度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一长度与所述第二长度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0.2,并且小于或者等于0.4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中心与所述极组的中心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装膜鼓包时,所述封装膜的距所述极组的最远点与所述极组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极组的厚度的比值为1/4-4。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呈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电池包括极组、封装膜和泄压机构,封装膜围设出容纳腔,极组和泄压机构均设置在容纳腔内;泄压机构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穿刺件,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极组,第二固定件固定于封装膜朝向容纳腔的一侧,穿刺件能够形变,穿刺件形成有尖端和固定端,固定端与第一固定件连接,尖端与第二固定件连接。在电池使用的过程中,若电池的封装膜发生鼓包,则第二固定件随着封装膜一起移动,由于固定端与第一固定件连接,尖端与第二固定件连接,这使得穿刺件形变,从而使尖端朝向封装膜翘起,以刺破封装膜,使得封装膜内的气体能够排出,从而达到泄压效果,进而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王政,袁跃,李照华,李金成,鲁仲建,孙超,刘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蜂巢能源科技(上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30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