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板及路面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2-23  94



1.本技术涉及透水铺装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水板及路面。


背景技术:

2.为提升人们出行舒适度,减少路面积水问题,透水铺装产品已经普遍应用到城市建设领域中,铺设透水道路可以提高雨水渗透面积,减缓路面冠水。目前市面上的透水铺装产品多以粗骨料粘接而成,例如透水混凝土是多孔、轻质、无细骨料的混凝土构成,这些透水铺装产品大多多是通过透水材料中的透水孔进行透水,其透水孔的孔径普遍较小,透水路径普遍较长,在雨水量较大路面积水较多的情况下透水速度较慢,透水性能有限,且在其使用过程中,由于透水孔较小,透水孔易被杂质、绿苔及污染物等堵塞而影响透水铺装产品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主要提供一种透水板及路面,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透水铺装产品透水孔堵塞和透水性能衰减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透水板。该透水板包括:
5.基层,所述基层包括基层骨架和基层主体材料;所述基层骨架包括环形框架和设置于所述环形框架内的多个中空立柱;所述基层主体材料填充于多个所述中空立柱之间;
6.饰面层,与所述基层层叠设置且覆盖多个所述中空立柱的端口;所述饰面层具有多个微孔。
7.其中,所述饰面层采用密目多孔透水材料加压成型。
8.其中,所述密目多孔透水材料包括砂基、硅砂、三元乙丙橡胶颗粒。
9.其中,多个所述中空立柱垂直于所述饰面层设置且均匀分布。
10.其中,所述中空立柱的内径大于所述微孔孔径,所述中空立柱的内径为8mm-12mm。
11.其中,所述环形框架设置有连接件。
12.其中,所述基层骨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环形框架内的多个连接加强筋;所述连接加强筋设于相邻的所述中空立柱之间和设于所述中空立柱与所述环形框架之间。
13.其中,所述基层骨架一体成型。
14.其中,所述基层主体材料包括建筑回收料、钢渣、混凝土中的一种或多种。
1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路面。该路面包括多个透水板,所述透水板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透水板。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透水板和路面。本技术中的透水板包括基层和饰面层。基层包括基层骨架和基层主体材料;基层骨架包括环形框架和设置于环形框架内的多个中空立柱;基层主体材料填充于多个中空立柱之间。饰面层具有多个微孔,与基层层叠设置且覆盖多个中空立柱的端口。通过饰面层隔离大部
分污染物,与基层的大孔径管透模式相结合,可以有效解决透水孔堵塞及透水性能衰减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18.图1是为申请提供的透水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为申请提供的透水板第一实施例中基层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二实施例中基层的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二实施例中基层的另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二实施例中基层的又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24.图7a为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二实施例中基层的其他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25.图7b为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二实施例中基层的其他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图8中基层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路面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31.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32.本技术发明人研究发现,现有技术中的透水铺装产品普遍透水路径较长,使用时易存在透水孔堵塞,底部透水孔污染物无法清除、透水孔内滋生绿苔及透水性能衰减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透水板。
33.请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一实施例中基层的结构示意图。
34.参见图1,透水板1包括基层10和饰面层20,基层10和饰面层20层叠设置。
35.参见图2,基层10包括基层骨架100和基层主体材料200。基层骨架100包括环形框架101和设置于环形框架101内的多个中空立柱102;多个中空立柱102均匀分布于环形框架101内部且垂直于饰面层20设置;基层主体材料200填充于基层骨架100中的多个中空立柱102之间。饰面层20具有多个微孔,与基层10层叠设置且覆盖多个中空立柱102的端口。
36.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环形框架101为四边形,例如矩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环形框架101可以设置为其他多边形,例如三角形、正方形或六边形。
37.饰面层20采用密目多孔透水材料加压成型,上述密目多孔透水材料包括砂基、硅砂、以及三元乙丙橡胶颗粒等。可以理解地是,通过饰面层20的密目多孔透水材料中的微孔均布透水,可以将大部分污染物隔离在饰面层20之上,只余小部分污染物经过饰面层20,同时保证了饰面层20清扫、冲洗、吸抽较方便。
38.基层10采用大孔径管透模式进行透水,中空立柱102的中心孔为基层10的渗透通道,中空立柱102的孔径大于饰面层20中微孔的孔径。多个中空立柱102均布于环形框架101中,每个中空立柱102的端口对应一定面积的饰面层20。水流经过饰面层20的微孔下渗后再通过中空立柱102的中心孔径流掉。相对于密目多孔饰面层20的微孔,中空立柱102的孔径较大,经过饰面层20的小部分污染物也随着中空立柱102的中心孔径流掉,不会造成污染物堵塞基层10的渗透通道的问题,保证良好的透水性能,通过饰面层20均布透水模式与基层10大孔径管透模式相结合,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透水材料的透水孔堵塞、透水性能衰减的问题。其中,中空立柱102的孔径可以设置在8mm-12mm的范围内,保证流经饰面层20的水流可以经过中空立柱102径流掉而不会堵塞中空立柱102的中心孔,同时中空立柱102也可以对基层10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保证透水板1的强度。
39.基层10为透水板1的主要承重结构,由基层骨架100和基层主体材料200填充而成。基层骨架100材料采用回收塑料,结构轻便,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基层主体材料200包括建筑回收料、钢渣以及混凝土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建筑回收料为建筑垃圾经过破碎、筛分后形成的不同规格的骨料,例如废砖瓦、渣土等。基层主体材料200通过粗骨料、细骨料和粘接料密实成型,密实度高,强度大,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抗压抗折强度,满足轻型荷载和重型荷载道路承载要求,同时也可以实现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
40.请参阅图3,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1.参见图3,透水板1包括基层10和饰面层20,基层10和饰面层20层叠设置。基层10包括基层骨架100和基层主体材料200。
42.区别于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1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基层骨架100除了包括环形框架101和设置于环形框架101内的多个中空立柱102之外,还包括设置于环形框架101内的多个连接加强筋103。多个中空立柱102均匀分布于环形框架101内部且垂直于饰面层20设置;多个连接加强筋103平行于饰面层20设置或与饰面层20呈一定夹角设置,例如与饰面层20夹角小于30设置。多个连接加强筋103设置于相邻的中空立柱102之间以及中空立柱102与环形框架101之间,将多个中空立柱102固定连接,并将多个中空立柱102与环形框架101固定连接。
43.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环形框架101为四边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环形框架101可以设置为其他多边形。
44.基层主体材料200填充于基层骨架100中的多个中空立柱102之间。饰面层20具有多个微孔,与基层10层叠设置且覆盖多个中空立柱102的端口。
45.请参阅图4,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二实施例中基层的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46.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环形框架101为四边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相对设置的第一短边和第二短边,第一长边与第一短边垂直。连接加强筋103平行于饰面层20设置,相邻的中空立柱102之间以及中空立柱102与环形框架101之间均设置有连接加强筋103,连接加强筋103连接固定多个中空立柱102并连接于环形框架101。相邻的中空立柱102之间的连接加强筋103与环形框架101的长边或短边非平行设置,中空立柱102与环形框架101之间的连接加强筋103与环形框架101的长边或短边平行设置。
47.具体地,以图4中区域a为例,四个中空立柱102构成一个正方形,连接加强筋103沿四个中空立柱102构成的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位置设置,其他中空立柱102之间的连接加强筋103的设置方式与此相同。最外围的多个中空立柱102构成一个长方形,在长方形顶点处的四个中空立柱102与环形框架101之间均设置有两个连接加强筋103,两个连接加强筋103分别沿平行于环形框架101第一长边和平行于环形框架101第一短边的方向设置,在长方形上除四个顶点之外的其他中空立柱102与环形框架101之间均设置有一个连接加强筋103,该连接加强筋103垂直于所连接的环形框架101的边设置。最外围的多个中空立柱102上连接有三个连接加强筋103,其余中空立柱102上连接有四个连接加强筋103。
48.请参阅图5,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二实施例中基层的另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49.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环形框架101为四边形,连接加强筋103平行于饰面层20设置,且与环形框架101的长边或短边非平行设置。相邻的中空立柱102之间以及中空立柱102与环形框架101之间均设置有连接加强筋103,连接加强筋103连接固定多个中空立柱102并连接于环形框架101。如图5中区域a所示,四个中空立柱102构成一个正方形,连接加强筋103沿四个中空立柱102构成的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位置设置,其他中空立柱102之间的连接加强筋103的设置方式与此相同。中空立柱102与环形框架101之间的连接加强筋103沿平行于上述对角线的方向设置。每个中空立柱102上均连接有四个连接加强筋103。
50.请参阅图6,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二实施例中基层的又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51.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环形框架101为四边形,连接加强筋103平行于饰面层20设置,且平行于环形框架101的长边或短边设置。相邻的中空立柱102之间以及中空立柱102与环形框架101之间均设置有连接加强筋103,连接加强筋103连接固定多个中空立柱102并连接于环形框架101。如图6中区域a所示,四个中空立柱102构成一个正方形,连接加强筋103设置于上述正方形四条边的位置,其余中空立柱102之间的连接加强筋103的设置方式与此相同。中空立柱102与环形框架101之间的连接加强筋103沿平行于上述正方形四条边的位置设置。每个中空立柱102上均连接有四个连接加强筋103。
52.请参阅图7a和图7b,图7a是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二实施例中基层的其他实施方
式结构示意图;图7b是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二实施例中基层的其他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5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环形框架101为四边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相对设置的第一短边和第二短边,第一长边与第一短边垂直。如图7a所示,连接加强筋103平行于饰面层20设置,沿平行于环形框架101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的方向设置;如图7b所示,连接加强筋103平行于饰面层20设置,沿平行于环形框架101第一短边和第二短边的方向设置;多个连接加强筋103连接固定多个中空立柱102并连接于环形框架101。每个中空立柱102上连接有两个连接加强筋103。
54.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相邻的中空立柱102之间以及中空立柱102与环形框架101之间设置连接加强筋103,让多个连接加强筋103固定连接多个中空立柱102,可以保证多个中空立柱102均匀分布于环形框架101内部,保证基层10的透水均衡性,同时连接加强筋103可以在基层主体材料200中起到骨架作用,能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抗压抗折强度。
55.本实施例中,饰面层20与透水板1第一实施例中饰面层20结构相同,均采用密目多孔透水材料加压成型,饰面层20透水模式与基层10透水模式均与透水板1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56.本实施例中,基层骨架100采用回收塑料一体化注塑成型,抗压抗折强度高,可以有效提升透水板1的强度,同时结构轻便,可以有效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基层主体材料200与透水板1第一实施例中基层主体材料20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57.请参阅图8及图9,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透水板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基层的结构示意图。
58.参见图8及图9,透水板1第三实施例与透水板1第二实施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透水板1第三实施例中基层骨架100的环形框架101上还设置有连接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件为榫卯连接件,包括榫104和卯105,榫104为凸起结构,卯105为凹陷结构。透水板1第三实施例中除了环形框架101上还设置有连接件与透水板1第二实施例不同,其他结构的设置方式均与透水板1第二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59.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环形框架101为四边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相对设置的第一短边和第二短边。第一长边和第一短边上均设置有两个中空的凸起结构榫104,第二长边上相对于第一长边两个榫104的位置设置有两个凹陷结构卯105,第二短边上相对于第一短边两个榫104的位置设置有两个凹陷结构卯105。两个透水板1之间可以通过榫104与卯105进行榫卯结构连接。
6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榫卯连接件可以有其他形式的设置,在此不作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环形框架101中的连接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的连接件,例如,连接件可以设置为卡扣结构,两个透水板1之间通过卡扣结构进行卡扣连接。
61.可以理解,环形框架101上设置有连接件,多个透水板1单体间可以通过连接件进行装配式连接,通过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加工,现场装配化施工,无需现场湿作业,可以有效提高铺装速度,同时多个透水板1单体间相互装配连接形成整体,可以有效提高铺装面的整体强度,稳定性高,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透水砖单体间相互独立无连接,砖体易松动,局部坑洼不平存水溅水的问题,提升出行舒适度。
62.参见图10,图10是本技术提供的路面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63.本技术提供的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透水板1可用于铺设路面2,该路面2包括多个透水板1。该路面2可满足重型荷载市政道路、轻型荷载人行道路、公园道路、广场、建筑与小区道路等市政、建筑海绵城市建设多种领域建设需求。
6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透水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所述基层包括基层骨架和基层主体材料;所述基层骨架包括环形框架和设置于所述环形框架内的多个中空立柱;所述基层主体材料填充于多个所述中空立柱之间;饰面层,与所述基层层叠设置且覆盖多个所述中空立柱的端口;所述饰面层具有多个微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饰面层采用密目多孔透水材料加压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密目多孔透水材料包括砂基、硅砂、三元乙丙橡胶颗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中空立柱垂直于所述饰面层设置且均匀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立柱的内径大于所述微孔孔径,所述中空立柱的内径为8mm-12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骨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环形框架内的多个连接加强筋;所述连接加强筋设于相邻的所述中空立柱之间和设于所述中空立柱与所述环形框架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骨架一体成型。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框架设置有连接件。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主体材料包括建筑回收料、钢渣、混凝土中的一种或多种。10.一种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透水板,所述透水板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透水板。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透水板及路面。该透水板包括基层和饰面层;基层包括基层骨架和基层主体材料;基层骨架包括环形框架和设置于环形框架内的多个中空立柱;基层主体材料填充于多个中空立柱之间。饰面层与基层层叠设置且覆盖多个中空立柱的端口;饰面层具有多个微孔。通过上述设置,由饰面层隔离大部分污染物,与基层的大孔径管透模式相结合,有效解决透水孔堵塞和透水性能衰减的问题。和透水性能衰减的问题。和透水性能衰减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蒋维晴 王振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洞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14
技术公布日:2022/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2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