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具备胃蠕动刺激功能的可视化空肠管及其置管方法。
背景技术:
1、空肠是小肠的一部分,位于腹腔中,在上方与十二指肠相连,在下方与回肠相连;空肠在腹腔内呈迂曲盘旋状,作为小肠的重要组成部分,空肠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能够起到排泄食物残渣的作用,并能够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促进食物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加速肠道蠕动,减少垃圾和毒素在肠道积聚。
2、当患者因脑外伤、脑中风、脑肿瘤以及脑退行性疾患后导致意识不清、或因脑干功能不全而出现吞咽困难、或因胸腹部手术后需要进行肠内营养输送时,最常用并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空肠管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患者的空肠内;但现有的空肠管功能单一,只具备输送营养液的功能。
3、而针对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厌食、消化不良、胃胀嗳气、胃轻瘫、胃下垂、胃起搏点弱(胃挪动动力不足)、胃节律紊乱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除了药物干预外,临床上已经开发出改善胃排空功能的治疗设备,如胃肠治疗仪和胃肠动力仪,这些仪器均是体外治疗,一般是在患者体表皮肤贴附电极的方式,向胃部提供电刺激,使紊乱的胃肠跟随谐振效应产生活动以恢复正常的胃肠生物电节律,从而达到恢复胃肠正常功能的目的,该技术虽然无创无任何副作用,但是因为距离胃肠起搏点较远,而且没有对副交感神经进行直接刺激,故恢复效果作用大打折扣;
4、针对这一状况,市场上出现了一款植入式胃电刺激器,但其放入患者体内的过程必须通过腹腔镜手术将电极的两个触点植入到胃壁的浆肌层中固定,电极通过导线与刺激器相连,还要将刺激器植入到腹部皮下,工作时,刺激器发出电脉冲信号到胃的浆肌层进行电刺激以改善胃部的运动功能,但该技术必须是全麻的状态下进行,手术创伤面也较大,取出电极和刺激器时也必须经过手术,因此很难为病人或家属接受,所以无法大面积推广;
5、此外,目前对于空肠管的置管方法均采用盲插,既存在操作困难的问题,又极其费时费力,而且无法判断插入位置是否正确,所以一直为临床医生所诟病;针对这一状况,市场上出现了具有可视化功能的空肠管,进而可以在置管时实时观察空肠管的插入位置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该方案是将显微摄像头和照明设备直接固定在空肠管上,无法重复多次的使用,用完只能直接丢弃,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在将营养液输送到患者肠道内的同时,直接对贲门部位的胃起搏点进行接触式电刺激以显著提升了胃肠功能的恢复效果,又能避免采用植入式电刺激器所导致的全麻手术创伤以适合大面积推广,而且使用简单方便并能重复使用导引装置以避免资源浪费的具备胃蠕动刺激功能的可视化空肠管及其置管方法。
2、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备胃蠕动刺激功能的可视化空肠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伸入到胃部以输送营养液的硅胶导管以及沿硅胶导管长度方向可拆卸的穿插设置在硅胶导管中的导引装置;
3、所述导引装置包括导丝装置、设于导丝装置活动端上的显微摄像头、设于显微摄像头端部的若干个led灯珠、以及设于导丝装置活动端与显微摄像头之间以使显微摄像头具备转向功能的蛇骨结构;
4、所述硅胶导管的下端开口处还密封固定有透明堵头;
5、所述硅胶导管的下端外壁上还开设有若干个均与硅胶导管内部相互连通的输液孔;
6、还包括两个固定在硅胶导管外壁上并位于不同高度且均与胃部贲门位置相互配合的电极片;
7、还包括固定在硅胶导管外壁上并位于两个电极片对角侧的偏心气囊,所述偏心气囊用于在充气后借助硅胶导管迫使两个电极片紧贴在贲门括约肌处;
8、还包括套设固定在硅胶导管下端外壁上并高于任意一个输液孔的环状气囊,所述环状气囊用于在充气后将硅胶导管的下端限定在空肠内。
9、优选地,还包括两个沿硅胶导管周向固定在硅胶导管外壁上并分别覆盖住两个电极片的带状导电涂层,两个所述带状导电涂层分别与两个电极片电性连接以增大电极片与贲门括约肌的接触面积。
10、优选地,所述硅胶导管的上端端面上还开设有沿硅胶导管中轴线方向分布的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所述第一盲孔和所述第二盲孔的底部分别延伸至两个电极片的内侧,所述第一盲孔或所述第二盲孔的内壁与硅胶导管上被其中一个电极片所覆盖区域的外壁之间开设有第一穿线孔,所述第二盲孔或所述第一盲孔的内壁与硅胶导管上被另一个电极片所覆盖区域的外壁之间开设有第二穿线孔。
11、优选地,所述第一盲孔或所述第二盲孔的内壁与硅胶管体上被其中一个电极片所覆盖区域的外壁之间开设有第一穿线孔,所述第二盲孔或所述第一盲孔的内壁与硅胶管体上被另一个电极片所覆盖区域的外壁之间开设有第二穿线孔。
12、优选地,所述硅胶导管的上端端面上还开设有沿硅胶导管中轴线方向分布的第三盲孔,所述第三盲孔的底部延伸至偏心气囊的内侧,所述第三盲孔的内壁与硅胶导管上位于偏心气囊内部区域的外壁之间开设有第一通气孔。
13、优选地,所述硅胶导管的上端端面上还开设有沿硅胶导管中轴线方向分布的第四盲孔,所述第四盲孔的底部延伸至环状气囊的内侧,所述第四盲孔的内壁与硅胶导管上位于环状气囊内部区域的外壁之间开设有第二通气孔。
14、优选地,所述气囊的周向长度占硅胶管体外壁周长的一半,每个所述带状导电涂层的周向长度均占硅胶管体外壁周长的一半。
15、优选地,两个所述电极片相近侧边缘之间的竖直距离a为6~10mm。
16、优选地,所述导引装置还包括与显微摄像头信号连接的处理模块、与处理模块信号连接的监视器、以及与处理模块电性连接的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监视器、显微摄像头和显微摄像头均电性连接以提供电能。
17、一种具备胃蠕动刺激功能的可视化空肠管的置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8、s1:在第四盲孔的开口处插接第一导气管并通过充气阀将第一导气管的端部开口处与气源相连通;在第三盲孔的开口处插接第二导气管并通过充气阀将第二导气管的端部开口处也与气源相连通;将两个导线的上端既分别接入到电脉冲发生器的正极和负极,又分别接入到胃动力检测仪的两个数据采集端口上;
19、s2:将导引装置中的导丝装置的活动端伸入到硅胶导管中,直至摄像头的端部从硅胶导管的内部抵住透明堵头;将硅胶导管上的透明堵头所在的一端从患者鼻腔插入并经由口腔和食管插入到胃部;再继续插入硅胶导管并利用导引装置上的可转向的蛇骨结构使硅胶导管可以顺利的经过弯道,直到硅胶导管的下端位于空肠内;过程中,导引装置上摄像头会将硅胶导管下端的实时位置传送给通过处理模块与之建立通讯连接的监视器,设置在摄像头端部的若干个led灯珠会提供照明,医护人员可借助监视器中的图像在可视化状态下准确掌握硅胶导管下端的实时位置;
20、s3:打开与第一导气管相连的充气阀以借助第一导气管并经由第四盲孔和第二通气孔对环状气囊进行充气,环状气囊膨胀后,其外壁贴合在空肠的内壁上以增大硅胶导管与肠壁之间的摩擦力,然后向外拉拔导引装置就可以防止导引装置将硅胶导管带出,进而将每个输液孔均限定在空肠内;
21、s4:在拉拔导引装置时,借助摄像头观察偏心气囊的位置,随后借助监视器中的图像以在可视化状态下缓慢拉拔硅胶导管的位置,直到偏心气囊到达胃部的贲门括约肌处;
22、s5:打开与第二导气管相连的充气阀以借助第二导气管并经由第三盲孔和第一通气孔对偏心气囊进行充气,以借助膨胀后的偏心气囊将硅胶导管微微压紧在贲门括约肌的内壁上,然后继续向外拉拔硅胶导管,遇阻力后进一步验证了偏心气囊已达贲门口;
23、s6:继续对偏心气囊充气以调整到适当的压力,进而逐渐使硅胶导管变形但仍然可以让营养液通过,从而使两个带状导电涂层的外壁均直接接触并紧贴在贲门括约肌处;
24、s7:将营养液通入到硅胶导管中以经由每个输液孔进入到患者的空肠内,进而能将营养物质借助每个输液孔直接输送到患者的肠道内部;
25、s8:当营养液通入到患者胃内之后,开启胃动力检测仪以使胃动力检测仪上的两个数据采集端口分别借助两个导线与两个电极片建立信号连接,之后,胃动力检测仪就会自动获取患者胃动力数据;再开启电脉冲发生器并根据胃动力检测仪所获取的胃动力数据设置电脉冲发生器的刺激参数,包括刺激强度、频率和脉宽等;随后,电脉冲发生器按一定的频率对两个电极片交替发送电脉冲信号,电脉冲信号就会对位于两个电极片之间的贲门括约肌处进行间歇性的电刺激;由于贲门是胃部大弯的起始段,所以贲门内部是胃部的起搏点,对贲门括约肌进行间歇性的电刺激就能有效促进胃蠕动形成,进而促进胃排空能力的恢复;
26、s9:待营养液输送完成,并且完成对贲门括约肌进行间歇性的电刺激之后,先关闭胃动力检测仪和电脉冲发生器,再排空偏心气囊和环状气囊内的气体,最后将硅胶导管向外抽出即可,而导引装置可以在清洗和消毒处理后循环使用以避免资源浪费。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将两个电极片固定在空肠管的硅胶导管的外壁上,进而可以在需要时借助硅胶导管随时伸入到患者胃内并在使用完成后从胃部取出,使用简单方便;还在硅胶导管的外壁上设置了可以充气和放气的偏心气囊和环状气囊,当环状气囊充气时,就能将硅胶导管的下端进行定位以使每个输液孔均限定在空肠内;当偏心气囊充气时,偏心气囊就会迫使硅胶管体变形,进而将两个分别与两个电极片电性连接的带状导电涂层的外壁均紧贴在贲门括约肌处,这样就能在将营养液输送到患者肠道内的同时,对贲门部位的胃起搏点进行接触式电刺激,进而实现了一举两得,对于胃肠功能的恢复效果远远好于在体外的远程电刺激,属于无创技术的方法,此外,又避免了采用植入式电刺激器所导致的全麻手术创伤,所以更容易为病人及家属接受,适合大面积推广;当使用完成后,将偏心气囊和环状气囊均放气后即可将硅胶导管连同两个电极片和两个带状导电涂层均取出体外。
1.一种具备胃蠕动刺激功能的可视化空肠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伸入到胃部以输送营养液的硅胶导管以及沿硅胶导管长度方向可拆卸的穿插设置在硅胶导管中的导引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胃蠕动刺激功能的可视化空肠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沿硅胶导管周向固定在硅胶导管外壁上并分别覆盖住两个电极片的带状导电涂层,两个所述带状导电涂层分别与两个电极片电性连接以增大电极片与贲门括约肌的接触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胃蠕动刺激功能的可视化空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导管的上端端面上还开设有沿硅胶导管中轴线方向分布的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所述第一盲孔和所述第二盲孔的底部分别延伸至两个电极片的内侧,所述第一盲孔或所述第二盲孔的内壁与硅胶导管上被其中一个电极片所覆盖区域的外壁之间开设有第一穿线孔,所述第二盲孔或所述第一盲孔的内壁与硅胶导管上被另一个电极片所覆盖区域的外壁之间开设有第二穿线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备胃蠕动刺激功能的可视化空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盲孔或所述第二盲孔的内壁与硅胶管体上被其中一个电极片所覆盖区域的外壁之间开设有第一穿线孔,所述第二盲孔或所述第一盲孔的内壁与硅胶管体上被另一个电极片所覆盖区域的外壁之间开设有第二穿线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胃蠕动刺激功能的可视化空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导管的上端端面上还开设有沿硅胶导管中轴线方向分布的第三盲孔,所述第三盲孔的底部延伸至偏心气囊的内侧,所述第三盲孔的内壁与硅胶导管上位于偏心气囊内部区域的外壁之间开设有第一通气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胃蠕动刺激功能的可视化空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导管的上端端面上还开设有沿硅胶导管中轴线方向分布的第四盲孔,所述第四盲孔的底部延伸至环状气囊的内侧,所述第四盲孔的内壁与硅胶导管上位于环状气囊内部区域的外壁之间开设有第二通气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胃蠕动刺激功能的可视化空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的周向长度占硅胶管体外壁周长的一半,每个所述带状导电涂层的周向长度均占硅胶管体外壁周长的一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胃蠕动刺激功能的可视化空肠管,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电极片相近侧边缘之间的竖直距离a为6~1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胃蠕动刺激功能的可视化空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装置还包括与显微摄像头信号连接的处理模块、与处理模块信号连接的监视器、以及与处理模块电性连接的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监视器、显微摄像头和显微摄像头均电性连接以提供电能。
10.一种具备胃蠕动刺激功能的可视化空肠管的置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