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4-01  4


本发明涉及一种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尤其是经颈动脉颅内探测导管,属于脑电信号监测领域。


背景技术:

1、脑电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细胞的自发性、节律性电生理活动,脑电信号是大量神经元细胞群的同步活动在大脑皮层和头皮表面的整体反应。任何神经系统生理或病理性的改变引起的脑功能变化,都会影响神经元的电活动特性,进而反映为脑电信号的变化。目前,临床上使用脑电图可以完成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及人体状态的监测,比如癫痫等发作性疾病、慢性硬膜下血肿等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外科术后监测、睡眠监测和麻醉深度监测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等。因此,对脑电信号进行深入处理与分析,对人们了解大脑工作机制,研究大脑功能,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三种不同类型:头皮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m,ecog)、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lfp),记录大脑电活动记录技术的差异。eeg电极无创地放置在头皮表面,多电极同时记录脑电信号,信息区域面积较大,但是容易受到颅骨和其它中间组织的影响,导致信号衰减和失真; ecog电极置于大脑皮层表面或硬脑膜上,可避免电信号在通过颅骨和其它中间组织时所造成的信号失真,通过使用间隔紧密的网格电极或条形电极,可以大幅度提高记录电场的空间分辨率;lfp微电极则置于大脑皮层内部,可从很小的神经元群体中记录到较宽的频带电信号,包含突触后电位(lfp)和动作电位(mur),空间分辨率很高,由于记录点与电流源之间的距离非常短,微电极对脑组织的影响又很小,当记录位点的密度足够大时,lfp几乎可以精确的记录小数量神经元群体的所有电活动。虽然传统的脑电信号记录方法已经有重大的临床进展和研究结果,但也存在一些限制:电极的植入需开颅手术,医生和患者承担的风险较大;存在硬膜下和硬膜外电极无法到达的深皮层区域,如可能代表丰富信息的沟状褶皱区域;深度穿透的导线和微电极可能会对其植入路径中的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或引入新的并发症。

3、血管内腔道是与中枢神经系统到达深层和浅表目标类似的自然途径,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大脑区域可以通过血管内通路进入,提供类似的记录和刺激能力,是一种比植入电极更安全的侵入性方法,可以最小化组织损伤或炎症反应。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最小化组织损伤或炎症反应的经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解决头皮脑电记录信号存在衰减和失真的问题和电极植入需开颅手术、无法到达深皮层区域及容易造成相关组织损伤的问题,降低医生和患者的风险,且提供类似传统方案对于脑电信号的记录和刺激能力。

2、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经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包括连接座、三通侧支管、近端管、远端管、快速交换腔、电极对、显影环;其中,连接座,用于连接设备;三通侧支管,用于诊断过程中的生理盐水、肝素、治疗药物等液体的注入;近端管,用于在血管内移动;远端管,与近端管连接,用于进入血管,采集脑电信号;快速交换腔,提供导丝通道,用于导丝的快速进入或回撤;电极对,与血管壁或软组织接触,形成电信号回路,用于采集脑电信号;显影环,设置于远端管和电极对之间,用于标识导管头端在血管中的位置。

4、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对包括头电极对或末端头端,用于扩张血管,引导导管至目标位置。

5、进一步地,所述三通侧支管包括三通阀及侧支管。

6、进一步地,所述近端管为单腔管结构,长度范围为长度范围为30cm-70cm,外径范围为1.6mm-2.2mm,内径范围为1.0mm-2.0mm。

7、进一步地,所述远端管包括快速交换出口、液体孔和导线孔,快速交换出口与快速交换腔连接,液体孔和导线孔和三通侧支管相通。

8、进一步地,所述远端管为顺直结构或预设弯型结构。

9、进一步地,所述远端管为变径或单一直径结构,变径为多段连续变径或多段离散变径。

10、进一步地,快速交换腔为多层结构设计,分为最外层、中间层、最内层。

11、进一步地,所述快速交换腔的最外层的材料为pebax、pu或peek,最内层材料为氟材料;中间层为一层或多层,材料为金属丝编织层或内外层过渡材料。

12、所述电极对为环电极-头电极对或环电极对。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发明经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血管内电极沿着这些自然褶皱内的血管,探测传统上用于记录和调节治疗的大脑区域信号,最小化组织损伤或炎症反应。

15、2、由于血管壁厚度有限,导管电极通常记录来自距离电极几毫米内的组织的lfps或其他低频局部信号;血管内电极沿着这些自然褶皱内的血管,探测传统上用于记录和调节治疗的大脑区域信号,如以脑膜中动脉为目标的颞侧结构,导管沿着m1段(水平段)进入直至到达m2段(岛叶段),进行该区域的脑电信号检测,甚至可跨越m2-m3段(侧裂段)折弯结构,到达m4段(皮质段)。



技术特征:

1.一种经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座、三通侧支管、近端管、远端管、快速交换腔、电极对、显影环;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对包括头电极对或末端头端,用于扩张血管,引导导管至目标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侧支管包括三通阀及侧支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管为单腔管结构,长度范围为长度范围为30cm-70cm,外径范围为1.6mm-2.2mm,内径范围为1.0mm-2.0m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管包括快速交换出口、液体孔和导线孔,快速交换出口与快速交换腔连接,液体孔和导线孔和三通侧支管相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管为顺直结构或预设弯型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管为变径或单一直径结构,变径为多段连续变径或多段离散变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其特征在于:快速交换腔为多层结构设计,分为最外层、中间层、最内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交换腔的最外层的材料为pebax、pu或peek,最内层材料为氟材料;中间层为一层或多层,材料为金属丝编织层或内外层过渡材料。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对为环电极-头电极对或环电极对。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颈动脉颅内脑电信号探测导管,包括连接座、三通侧支管、近端管、远端管、快速交换腔、电极对、显影环;其中,连接座,用于连接设备;三通侧支管,用于诊断过程中的液体的注入;近端管,用于在血管内移动;远端管,用于进入血管,采集脑电信号;快速交换腔,用于导丝的快速进入或回撤;电极对,用于采集脑电信号;显影环,用于标识导管头端在血管中的位置;本方案提供一种可最小化组织损伤或炎症反应,解决头皮脑电记录信号存在衰减和失真的问题和电极植入需开颅手术、无法到达深皮层区域及容易造成相关组织损伤的问题,降低医生和患者的风险,且提供类似传统方案对于脑电信号的记录和刺激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王雨刚,康永刚,程少强,李苗,李帅帅,车璐,董敏睿,吴曼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26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