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实验室及其低噪声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2-22  96



1.本技术涉及通风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计量实验室及其低噪声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2.计量实验室是进行计量研究实验的场所,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保证其内部的温度、湿度及震动等会影响计量结果的要素达到标准,从而使计量的结果保持准确。
3.而计量实验室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通风设备实现实验室内外的空气的流通,通风设备最主要的是驱动空气流动的风机,而风机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因电机的转动而持续不断的震动,风机的震动会传递至其连接的通风管道,此时位于实验室内部的通风管道的震动会产生噪音,从而影响计量实验室内部的工作环境。
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通风系统在工作的过程中,降低通风管的震动,本技术提供一种计量实验室及其低噪声通风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低噪声通风系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低噪声通风系统,包括风机及连接于风机上的通风管,所述通风管与风机之间设置有将两者连接的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于风机上的弯管及设置于弯管上的柔性管,所述弯管的一端与风机连接,所述弯管的另一端竖直向上设置并与柔性管连接,所述柔性管远离弯管的一端与通风管连接,所述通风管与柔性管连接的一端呈水平设置,所述柔性管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支撑环,相邻支撑环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柔性管的下端呈堆叠设置。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风机工作而带动弯管震动时,利用堆叠的柔性管的下端对震动进行减缓,减小柔性管的上端的震动幅度,从而减少了通风管的震动幅度,进而降低了通风管因震动而产生的噪音。
8.可选的:所述弯管呈竖直的外壁周向设置有若干导向杆,导向杆能够与柔性管外壁抵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导向杆对堆叠的柔性管的下端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堆叠的柔性管在受到震动时其整体位置不易发生改变,从而使柔性管的减震效果不易受到影响。
10.可选的:所述通风管上还设置有若干减缓其震动的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设置于通风管下方的支撑板、连接于支撑板四角处的若干连接杆、滑移穿设于支撑板的若干减震件及减缓震动的若干减震弹性件,所述通风管固定于支撑板的上端,所述连接杆分别连接于减震件上,所述减震件两端皆设置有抵接环,所述减震弹性件套设于减震件上且分别位于支撑板的上下两侧,所述减震弹性件的一端均与支撑板连接,所述减震弹性件的
另一端分别与抵接环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的上端与墙体固定,之后利用减震件与支撑板的配合实现支撑板的竖向移动,从而在通风管产生竖直方向的震动时,利用减震弹性件减缓通风管的竖向的震动幅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了通风管因震动而产生的噪音。
12.可选的:所述减震件呈两端开口设置,所述连接杆穿设于减震件内,所述减震件内沿连接杆的轴线周向设置有若干缓冲件,所述缓冲件的一端与减震件内壁连接,所述缓冲件的另一端与连接杆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缓冲件对支撑板相对于连接杆的水平移动进行缓冲,从而使其可对通风管的水平方向的震动可进行减缓,从而进一步降低了通风管因震动而产生的噪音的分贝。
14.可选的:所述缓冲件包括固定于支撑杆上的固定杆、套设于固定杆外的缓冲套及设置于缓冲套内的缓冲弹簧,所述固定杆远离连接杆的一端插置于缓冲套内并与缓冲弹簧抵接,所述减震件内腔侧壁开设有互相连通的导向槽,所述缓冲套远离连接杆的一端插置于导向槽内并能够沿导向槽滑动。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通风管产生水平方向的震动时,固定杆与缓冲套产生相对移动,并且缓冲套沿着导向槽产生移动,使缓冲件始终将连接杆连接于减震件上,从而在通风管产生水平方向的震动时可依靠缓冲件进行减缓,并且在减震的过程中连接杆与减震件始终保持连接,使减震的过程始终保持稳定。
16.可选的:所述缓冲套上均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设置于导向槽内,所述滚轮的侧壁与导向槽的内壁抵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滚轮将缓冲套与减震件之间的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少了缓冲套沿导向槽滑动所需要克服的摩擦力,使缓冲套的移动更加方便,也是缓冲件的减震效果不易受到影响。
18.可选的:所述减震件内腔的上投影视图呈矩形。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缓冲件收缩或者伸张时,缓冲套可沿着导向槽进行直线移动,在缓冲套移动的过程中其移动的过程不易受到影响,并且连接杆不易受到沿其自身轴线的扭转力,使连接杆在使用的过程保持稳定。
20.可选的:所述连接杆固定有若干抵接板,所述抵接板相互靠近的侧壁能够分别与减震件的上端面及下端面抵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于连接杆上的抵接板与减震件抵接,从而利用抵接环与减震件的配合增加连接杆与减震件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使缓冲件在使用的过程中其不易产生形变,从而使缓冲件对通风管的减震效果不易受到影响。
22.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量实验室,包括若干组合墙板、设置于组合墙板上方的顶壁、设置于组合墙板上的防护门及低噪声通风系统,所述风机设置于组合墙板形成的空间外,所述通风管穿设于组合墙板并延伸至组合墙板形成的空间内,与所述通风管连接的组合墙板外壁设置有隔音棉。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低噪声通风系统,从而减小了通风管与组合墙板围成的空间内的震动,从而降低了噪音的产生。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柔性管将连接于通风机上的弯管与通风管连接,利用柔性管堆叠部位对弯管的震动进行吸收,使柔性管堆叠部位在震动的过程中不易带动柔性管的上端震动,从而减缓了通风管的震动,进而降低了通风管因震动而产生的噪音的分贝;2、通过缓冲件使连接杆与支撑板之间可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从而在通风管产生水平方向的震动时,缓冲件可对通风管水平方向的震动也进行减缓,从而进一步降低了通风管的震动幅度,降低了通风管因震动而产生噪音的分贝。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低噪声通风系统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低噪声通风系统的实施例用于展示减震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低噪声通风系统的实施例用于展示减震件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a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计量实验室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风机;2、通风管;3、柔性管;31、支撑环;32、堆叠位置;4、弯管;41、导向杆;5、减震机构;51、支撑板;52、连接杆;53、减震件;531、固定柱;5311、导向槽;532、插接块;54、减震弹性件;55、抵接环;56、抵接板;6、缓冲件;61、固定杆;62、缓冲套;63、缓冲弹簧;64、滚轮;7、组合墙板;71、防护门;72、顶壁;73、隔音棉。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公开的低噪声通风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风机1及连接于风机1上的通风管2,通风管2与风机1之间设置有将两者连接的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包括一端固定于风机1出风口上的弯管4及连接于弯管4另一端上的柔性管3,弯管4的两端开口呈垂直设置,其一端与风机1使用螺栓固定,其另一端的开口向上设置并使用抱箍与柔性管3的一端连接。通风管2靠近风机1的一端呈水平设置,且位于弯管4的上方,柔性管3远离弯管4的一端使用抱箍与通风管2连接。柔性管3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支撑环31,相邻支撑环31之间留有间隙。柔性管3的下端堆叠于弯管4的上方,堆叠位置的柔性管3位于支撑环31之间的部位朝向柔性管3内部凹陷,且堆叠位置32的支撑环31之间相互靠近并抵接。在风机1工作而产生震动时会带动弯管4及柔性管3的下端震动,在柔性管3的下端震动时,堆叠位置32可对震动进行吸收而不易使柔性管3的上端产生震动,进而通过堆叠位置32进行了减震,从而使柔性管3的上端位置不易受到柔性管3下端的影响而产生震动,降低通风管2的震动之后也相应减少了通风管2因震动而产生的噪音。
29.如图1所示,由于柔性管3的下端在堆叠的过程中,其整体的位置仍没有得到限定,在震动幅度增加时堆叠的柔性管3易产生向下的垂落,从而影响减震的效果,因此弯管4呈竖直的外壁上周向焊接有若干导向杆41,导向杆41侧壁靠近弯管4上端开口的轴线的位置能够与堆叠的柔性管3外壁抵接,从而对堆叠的柔性管3的位置产生限制,使柔性管3在震动的过程中仍能够保持堆叠的状态,使柔性管3的减震效果不易受到影响。
30.如图1和图2和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减少通风管2的震动,通风管2沿其长度方向还设置有若干减缓其震动的减震机构5,减震机构5包括设置于通风管2下方的支撑板51、连接
于支撑板51四角处的若干连接杆52、滑移穿设于支撑板51上的若干减震件53及减缓震动的减震弹性件54,连接杆52的水平截面呈矩形,其侧壁能够与柔性管3外壁抵接。通风管2使用抱箍固定于支撑板51的上端,且通风管2与支撑板51之间设置有橡胶垫。减震件53包括固定柱531及拼合于固定柱531上的插接块532,固定柱531呈两端开口设置且竖直穿设于支撑板51上,并且固定柱531与支撑板51滑移配合,固定柱531内腔的上投影视图呈正矩形。固定柱531内腔的四个内壁皆开设有呈水平设置的导向槽5311,导向槽5311将固定柱531的上端面贯穿,且位于同一固定柱531上的导向槽5311互相连通。插接块532为矩形环状结构,其外壁上端固定有抵接环55,插接块532能够插置于导向槽5311内,且当插接块532上的抵接环55与固定柱531上端抵接时,插接块532的下端与导向槽5311的底面之间留有间隙,插接块532外壁螺纹连接有若干将插接块532与插接块532固定的螺栓。固定柱531的下端同轴固定有与插接块532上连接的抵接环55的外环重合的抵接环55,位于固定柱531上下两侧的抵接环55分别位于支撑板51的上下两侧。减震弹性件54分别套设于固定柱531上,且分别位于支撑板51的上下两侧,减震弹性件54在本实施例中选用弹簧,减震弹性件54的一端分别与支撑板51的上下两侧壁抵接,减震弹性件54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支撑环31相互靠近的端面抵接。利用减震弹性件54使支撑板51可产生竖直方向的移动,从而在通风管2受到竖向的力时可进行减缓,从而降低通风管2的震动,相应的也降低了通风管2因震动而产生的噪音。
31.如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降低通风管2的震动,固定柱531内腔还设置有若干减缓水平方向的震动的缓冲件6,缓冲件6均与连接杆52连接。连接杆52穿设于固定柱531内腔,且连接杆52的轴线与固定柱531的轴线重合。缓冲件6为绕连接杆52的轴线周向设置有四个,缓冲件6包括固定于连接杆52上的固定杆61、套设于固定杆61外的缓冲套62及设置于缓冲套62内的缓冲弹簧63。缓冲套62呈一端开口设置,固定杆61远离连接杆52的一端插置于缓冲套62内滑动,缓冲套62远离连接杆52的一端能够插置于导向槽5311内,且缓冲套能够沿导向槽5311水平滑动。缓冲弹簧63的一端与固定杆61远离连接杆52的一端抵接,缓冲弹簧63的另一端与缓冲套62的内腔底面抵接,从而在连接杆52设置于固定柱531内且不受力时,连接杆52的轴线与固定柱531的轴线重合。当支撑板51产生震动时,支撑板51可在水平方面内任意移动,从而对支撑板51在水平方向上的震动进行减缓,进一步降低了通风管2的震动,从而降低了通风管2因震动而产生的噪音。
32.如图3所示,为了使缓冲套62于导向槽5311内的滑动更加顺畅,缓冲套62远离连接杆52的一端皆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滚轮64,滚轮64能够于导向槽5311内滑动,且滚轮64的侧壁能够分别与导向槽5311的底面或者卡接块532的下端面抵接。通过滚轮64降低了缓冲套62与减震件53之间的摩擦力,使缓冲件6的缓冲过程不易受到影响。
33.如图2所示,由于连接杆52通过缓冲套62与支撑板51连接,缓冲套62及固定杆531在受力的作用下易产生形变,从而影响其对通风管2的减震效果,因此连接杆52上同轴使用螺栓固定有两个抵接板56,两块抵接板56分别设置于减震件53的上下两端,且两块抵接板56分别与两个抵接环55相互远离的端面抵接,抵接板56与抵接环55接触的侧壁设置有石墨涂层。从而利用抵接板56对支撑板51的重量进行支撑,降低固定杆61与缓冲套62所承受的重量,使固定杆61及缓冲套62的使用过程不易受到影响。
34.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风机1工作而产生震动时,柔性管3的堆叠位置32吸收部分震动,从而使从柔性管3朝向通风管2传递的震动减少,接着在通风管2产生震动时,缓
冲件6及减震弹簧对通风管2各个方向的震动进行减缓。
35.一种计量实验室,如图5所示,包括若干组合墙板7、设置于组合墙板7上方的顶壁72、设置于一组合墙板7上的防护门71及连接于组合墙板7的低噪声通风系统。若干组合墙板7之间相互使用螺栓固定,从而共同形成空间,顶壁72直接使用螺栓固定于组合墙板7的上端。风机1设置于组合墙板7形成的空间之外,通风管2穿设于一块组合墙板7并延伸至组合墙板7围成的空间内。组合墙板7穿设有风管的外壁设置有隔音棉73,连接杆52的上端使用膨胀螺栓固定于顶壁72的下端。
36.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低噪声通风系统,包括风机(1)及连接于风机(1)上的通风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2)与风机(1)之间设置有将两者连接的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于风机(1)上的弯管(4)及设置于弯管(4)上的柔性管(3),所述弯管(4)的一端与风机(1)连接,所述弯管(4)的另一端竖直向上设置并与柔性管(3)连接,所述柔性管(3)远离弯管(4)的一端与通风管(2)连接,所述通风管(2)与柔性管(3)连接的一端呈水平设置,所述柔性管(3)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支撑环(31),相邻支撑环(31)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柔性管(3)的下端呈堆叠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声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4)呈竖直的外壁周向设置有若干导向杆(41),导向杆(41)能够与柔性管(3)外壁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噪声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2)上还设置有若干减缓其震动的减震机构(5),所述减震机构(5)包括设置于通风管(2)下方的支撑板(51)、连接于支撑板(51)四角处的若干连接杆(52)、滑移穿设于支撑板(51)的若干减震件(53)及减缓震动的若干减震弹性件(54),所述通风管(2)固定于支撑板(51)的上端,所述连接杆(52)分别连接于减震件(53)上,所述减震件(53)两端皆设置有抵接环(55),所述减震弹性件(54)套设于减震件(53)上且分别位于支撑板(51)的上下两侧,所述减震弹性件(54)的一端均与支撑板(51)连接,所述减震弹性件(54)的另一端分别与抵接环(55)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噪声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件(53)呈两端开口设置,所述连接杆(52)穿设于减震件(53)内,所述减震件(53)内沿连接杆(52)的轴线周向设置有若干缓冲件(6),所述缓冲件(6)的一端与减震件(53)内壁连接,所述缓冲件(6)的另一端与连接杆(52)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噪声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6)包括固定于支撑杆上的固定杆(61)、套设于固定杆(61)外的缓冲套(62)及设置于缓冲套(62)内的缓冲弹簧(63),所述固定杆(61)远离连接杆(52)的一端插置于缓冲套(62)内并与缓冲弹簧(63)抵接,所述减震件(53)内腔侧壁开设有互相连通的导向槽(5311),所述缓冲套(62)远离连接杆(52)的一端插置于导向槽(5311)内并能够沿导向槽(5311)滑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噪声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套(62)上均转动连接有滚轮(64),所述滚轮(64)设置于导向槽(5311)内,所述滚轮(64)的侧壁与导向槽(5311)的内壁抵接。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噪声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件(53)内腔的上投影视图呈矩形。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噪声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52)固定有若干抵接板(56),所述抵接板(56)相互靠近的侧壁能够分别与减震件(53)的上端面及下端面抵接。9.一种计量实验室,应用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低噪声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组合墙板(7)、设置于组合墙板(7)上方的顶壁(72)、设置于组合墙板(7)上的防护门(71)及低噪声通风系统,所述风机(1)设置于组合墙板(7)形成的空间外,所述通风管(2)穿设于组合墙板(7)并延伸至组合墙板(7)形成的空间内,与所述通风管(2)连接的组合墙板(7)外壁设置有隔音棉(73)。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计量实验室及其低噪声通风系统,其包括风机及连接于风机上的通风管,所述通风管与风机之间设置有将两者连接的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于风机上的弯管及设置于弯管上的柔性管,所述弯管的一端与风机连接,所述弯管的另一端竖直向上设置并与柔性管连接,所述柔性管远离弯管的一端与通风管连接,所述通风管与柔性管连接的一端呈水平设置,所述柔性管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支撑环,相邻之间环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柔性管的下端呈堆叠设置。在风机工作而带动弯管震动时,利用堆叠的柔性管的下端对震动进行减缓,减小柔性管的上端的震动幅度,从而减少了通风管的震动幅度,进而降低了通风管因震动而产生的噪音。音。音。


技术研发人员:牛钊 王永财 商建康 周云腾 丁灵燕 姚兴圣 李凤霞 张瑞锋 殷复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2.07.14
技术公布日:2022/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2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