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及修复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5-03-25  20


本发明属于河流修复,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及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1、在我国,北方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少、且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夏季汛期河道水位陡涨,而枯水季节河道则处于断流状态,这种时有时无的水流严重影响了河道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使河道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无法保证河道控制断面生态流量达标。目前,针对河道断流问题常采用的方法是外源引水,该方法需要寻找合适水源,且需多部门联动,成本高且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及修复方法,能够起到蓄存水位及净化水质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河道水质,丰富河道生态的多样性。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包括蓄水沟、过滤堰以及湿地泡,蓄水沟设置于河道的底部、且沿河道的走向延伸,蓄水沟的底部设有第一植被和第一卵石层,过滤堰垂直于河道的走向设置、用于过滤水质,湿地泡设置于河道的底部、且与蓄水沟连通,湿地泡内设有第二植被,湿地泡用于蓄水。

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过滤堰包括位于蓄水沟内的滤水堰,滤水堰包括过滤石笼、第一火山岩和防渗土工膜,第一火山岩设置于过滤石笼内,第一火山岩的外周包覆有防渗土工膜,防渗土工膜位于过滤石笼内。

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过滤堰沿河道的走向间隔设有若干个,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还包括嵌装于蓄水沟底壁上、且分别位于每个过滤堰上游和下游的抗冲护层;抗冲护层的顶壁与蓄水沟的底壁齐平,抗冲护层的深度为0.3m-0.5m。

5、一些实施例中,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河道底壁上的湿生植物,第一植被和第二植被均为沉水植物。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蓄水沟低于河道的底壁标高0.3-0.5m,湿地泡的深度低于蓄水沟的深度0.5m-0.7m,过滤堰的深度与蓄水沟的深度相等。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湿地泡与其下游的过滤堰之间的间距大于10m,湿地泡与其上游的过滤堰的间距大于湿地泡与其下游的过滤堰的间距。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湿地泡四周的放坡坡比为1:2-1:3,第二植被设置于湿地泡的底壁上,湿地泡的周壁上还设有第二卵石层。

9、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利用蓄水沟和湿地泡相结合能够在枯水期蓄存水位,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功能的前提下避免河道断流,通过设置第一植被和第二植被的方式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蓄水沟可形成急流、缓流等多种复杂水利条件,湿地泡具有杂质沉淀功能,过滤堰可形成过滤效果,对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有良好的净化作用,不仅提升了河道水质,同时也丰富了河道的生态多样性。

10、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河流生态蓄水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1、s100:选择河流的枯水断流期,自河道底部向下开挖蓄水沟,使蓄水沟纵向坡度与河道的纵坡坡度一致;

12、s200:自河道底部向下开挖过滤堰坑槽,使过滤堰坑槽的深度与蓄水沟的深度一致,并在过滤堰坑槽内制作过滤堰;

13、s300:在过滤堰上游以及下游的蓄水沟内开挖抗冲护槽,并在抗冲护槽内设置抗冲护层,抗冲护层的顶面与蓄水沟的顶面齐平;

14、s400:自河道底部向下开挖过湿地泡,使湿地泡至其中一个过滤堰的上游、且与蓄水沟连通;

15、s500:在蓄水沟和湿地泡内种植第一植被,在河道的底部种植第二植被;在蓄水沟内的内侧壁上和湿地泡的周壁上铺设第二卵石层。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s300中,在抗冲护槽内安装护坦石笼,并在护坦石笼内填充第二火山岩。

17、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0中,安装过滤石笼至过滤堰坑槽内、使过滤石笼位于蓄水沟内,在过滤石笼内设置防渗土工膜,填充第一火山石至防渗土工膜以形成滤水堰,再在滤水堰的两侧分别设置砾石层以成型过滤堰。

18、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上述修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的特点,通过上述方法形成的蓄水沟、湿地泡以及过滤堰能够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功能的前提下避免河道断流,蓄水沟可形成急流、缓流等多种复杂水利条件,湿地泡具有杂质沉淀功能,过滤堰可形成过滤效果,对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有良好的净化作用,提升了河道水质,同时为河道动植物提供栖息场所,丰富了河道的生态多样性。



技术特征:

1.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沟(1)、过滤堰(2)以及湿地泡(3),所述蓄水沟(1)设置于河道(6)的底部、且沿河道(6)的走向延伸,所述蓄水沟(1)的底部设有第一植被(11)和第一卵石层(12),所述过滤堰(2)垂直于河道(6)的走向设置、用于过滤水质,所述湿地泡(3)设置于所述河道(6)的底部、且与所述蓄水沟(1)连通,所述湿地泡(3)内设有第二植被(31),所述湿地泡(3)用于蓄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堰(2)包括位于所述蓄水沟(1)内的滤水堰(4),所述滤水堰(4)包括过滤石笼(41)、第一火山岩(42)和防渗土工膜,所述第一火山岩(42)设置于所述过滤石笼(41)内,所述第一火山岩(42)的外周包覆有防渗土工膜,所述防渗土工膜位于所述过滤石笼(41)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堰(2)沿河道(6)的走向间隔设有若干个,所述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还包括嵌装于所述蓄水沟(1)底壁上、且分别位于每个所述过滤堰(2)上游和下游的抗冲护层(5);所述抗冲护层(5)的顶壁与所述蓄水沟(1)的底壁齐平,所述抗冲护层(5)的深度为0.3m-0.5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河道(6)底壁上的湿生植物(61),所述第一植被(11)和所述第二植被(31)均为沉水植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沟(1)低于河道(6)的底壁标高0.3-0.5m,所述湿地泡(3)的深度低于所述蓄水沟(1)的深度0.5m-0.7m,所述过滤堰(2)的深度与所述蓄水沟(1)的深度相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地泡(3)与其下游的所述过滤堰(2)之间的间距大于10m,所述湿地泡(3)与其上游的过滤堰(2)的间距大于所述湿地泡(3)与其下游的过滤堰(2)的间距。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地泡(3)四周的放坡坡比为1:2-1:3,所述第二植被(31)设置于所述湿地泡(3)的底壁上,所述湿地泡(3)的周壁上还设有第二卵石层(32)。

8.河流生态蓄水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河流生态蓄水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00中,在所述抗冲护槽内安装护坦石笼,并在所述护坦石笼内填充第二火山岩。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河流生态蓄水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0中,安装过滤石笼(41)至所述过滤堰坑槽内、使所述过滤石笼(41)位于所述蓄水沟(1)内,在所述过滤石笼(41)内设置防渗土工膜,填充第一火山石至所述防渗土工膜以形成滤水堰(4),再在所述滤水堰(4)的两侧分别设置砾石层(21)以成型所述过滤堰(2)。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及修复方法,包括蓄水沟、过滤堰以及湿地泡,蓄水沟设置于河道的底部,蓄水沟的底部设有第一植被和第一卵石层,过滤堰垂直于河道的走向设置,湿地泡设置于河道的底部、且与蓄水沟连通,湿地泡内设有第二植被,湿地泡用于蓄水。本发明提供的河流生态蓄水修复系统,利用蓄水沟和湿地泡相结合能够在枯水期蓄存水位,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功能的前提下避免河道断流,通过设置第一植被和第二植被的方式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蓄水沟可形成急流、缓流等多种复杂水利条件,湿地泡具有杂质沉淀功能,过滤堰可形成过滤效果,对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有良好的净化作用,不仅提升了河道水质,同时也丰富了河道的生态多样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成林,李洪瑞,刘琦,赵志瑞,任翠娟,郑玉祥,苗志加,云玉攀,王立苗,郝彦龙,付丽霞,陈文豪,张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242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