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2.当前的空调已经不仅仅具有制冷制热等基本功能。为了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空气处理需要,一些空调具有更多附加处理功能,以对室内空气进行进一步调节。例如,部分空调具有新风功能,能够从室外环境引入新风,以使室内环境保持清新。
3.但是,现在的新风空调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冬季新风功能开启,室内温度较高,室外温度较低,引入温度较低的新风容易破坏制热效果。夏季新风功能开启,室内温度较低,室外温度较高,引入温度较高的新风容易破坏制冷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4.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新风气流破坏制冷/制热效果的空调。
5.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优化换热气流引入新风风道的结构。
6.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加快室内换新风的速度。
7.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其包括:
8.壳体;
9.换热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其具有送风口,用于将所述空调制取的换热气流吹向室内环境;
10.新风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引入室外新风;
11.旁通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连通所述换热风道,用于将所述换热风道内的气流引向所述新风风道和/或室外环境;和
12.风门,配置成受控地调节所述旁通风道向所述新风风道和室外环境的气流分配比例。
13.可选地,所述旁通风道为三通管式,具有进气通道、第一出气通道和第二出气通道;
14.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换热风道,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连通所述新风风道,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连通排气管,所述排气管连通室外环境。
15.可选地,所述风门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进口端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进口端相接处,以便转动至封闭所述第一出气通道的第一角度,或转动至封闭所述第二出气通道的第二角度、或转动至所述第一角度与所述第二角度之间的多种调节角度。
16.可选地,空调还包括:
17.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换热,形成所述换热气流;和
18.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以促使所述换热气流流向所述送风口。
19.可选地,空调还包括:第三风机,设置于所述旁通风道内,且其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一风机,以随所述第一风机转动,用于促使所述旁通风道内的气流流动。
20.可选地,所述第一风机为贯流风机;
21.所述换热风道为贯流风道,其轴向一端开设有与所述旁通风道相接的排风口,以将气流注入所述旁通风道;且
22.所述第一风机的轴向端部固定设置有至少一个叶片,用于在所述第一风机运行时将气流朝轴向远离所述第一风机的方向吹出,使其流入所述旁通风道。
23.可选地,所述空调为立式空调,所述壳体限定有位于所述换热风道下方的下部腔室,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旁通风道位于所述下部腔室内。
24.可选地,所述新风风道具有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用于与连接室外环境的新风管相接,所述新风出口朝向室内环境以用于向排出新风。
25.可选地,空调还包括: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下部腔室内,用于促使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新风气流流动;且
26.所述新风风道包括上游段和下游段,所述上游段的进口构成所述新风进口,出口连接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所述下游段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出口构成所述新风出口;
27.所述旁通风道连通所述下游段,且两者的气流流向夹持锐角。
28.可选地,所述第二风机为轴线竖直延伸的离心风机;且所述上游段位于第二风机的下方,所述下游段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前方。
29.本发明的空调设置了新风风道用于引入新风气流,使室内环境保持清新健康。并且,本发明通过使旁通风道连接新风风道和室外环境,使得空调的新风送风效果更好。例如,空调制冷/制热运行时,可将换热风道内的换热气流引向新风风道,使其混入新风气流,在制热时使低温的新风气流的温度有所升高,在制冷时使高温的新风气流温度有所降低,以新风气流便以更加舒适的温度吹向室内环境。在空调停止制冷/制热时,可将换热风道内的气流(来自室内环境)引向室外环境,同时使利用新风风道引入室外新风,加速室内外空气交换,加速室内换新风的速度。此外,也可利用旁通风道将换热风道的气流同时引向新风风道和室外环境,且二者风量比例可调,以便既调节新风温度,又加快换新风速度。
30.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空调中,旁通风道内设置有第三风机,在第一风机转动时同时带动第三风机转动,能促使旁通风道内的气流流动,且第三风机是连接于第一风机的,无需配置电机,成本更低。
31.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空调中,换热风道为贯流风道,第一风机为贯流风机。换热风道的轴向端部开设排风口,以便向旁通风道注入气流,结构非常新颖。并且可进一步使第一风机的端部固定有叶片(例如轴流风叶),以便在其运转时,叶片随之转动,构成一个小型的风机,使第一风机内腔的换热气流被作用至旁通风道内,结构非常巧妙。
32.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33.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
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34.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示意性前视图;
35.图2是图1所示空调的示意性右视图;
36.图3是图1所示空调内部的下半部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是图3所示空调在风门处于第一角度时的示意图;
38.图5是图3所示空调中的换热风道的实体结构示意图;
39.图6是图3所示空调中的第一风机的实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参照图1至图6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意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1.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42.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空调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包括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除湿、引入新风等等。空调可由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节流装置以及其他必要的元件构成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以通过风机输出冷风/热风,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制冷和制热。
44.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可以为家用空调,也可以为中央空调。具体地,空调的具体形式可以为分体壁挂式、分体立式、整体式、天井式等各种形式。本发明实施例对于空调的具体形式不进行任何的限定。图1至图6仅仅示意了立式空调的实施例。
45.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示意性前视图;图2是图1所示空调的示意性右视图;图3是图1所示空调内部的下半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空调在风门处于第一角度时的示意图。
46.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10、换热风道11、新风风道30、旁通风道20和风门25。
47.其中,壳体10限定出空调的结构主体,其限定有容纳空间,以容纳空调的主体部件,例如换热器、风机、控制器等部件。图1和图2所示意的分体立式空调的室内机的壳体。
48.换热风道11设置于壳体10内,其具有送风口112,以用于将空调制取的换热气流输送至室内环境。进一步地,换热风道11还可具有进风口111,以允许室内空气经进风口111进入换热风道11。送风口112和进风口111均穿透壳体10,以朝向室内环境。送风口112处可设置有导风装置50,以用于引导送风口112的出风方向。
49.新风风道30设置于壳体10内,配置成引入室外新风。
50.旁通风道20设置于壳体10内,且连通换热风道11,用于将换热风道11内的气流引向新风风道30和/或室外环境。也即,在第一种工作模式下,旁通风道20仅将气流引向新风风道30,如图3。在第二种工作模式下,旁通风道20仅将气流引向室外环境,如图4。在第三种工作模式下,旁通风道20将气流引向新风风道30和室外环境。
51.风门25配置成受控地调节旁通风道20向新风风道30和室外环境的气流分配比例,包括将引向新风风道30或室外环境的气流风量调节为0。
52.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置了新风风道30用于引入新风气流,使室内环境保持清新健康。并且,本发明通过使旁通风道20连接新风风道30和室外环境,使得空调具有更多新风模式,使新风送风效果更好。
53.例如图3所示,空调制冷/制热运行时,可将换热风道11内的换热气流引向新风风道30,使其混入新风气流,在制热时使低温的新风气流的温度有所升高,在制冷时使高温的新风气流温度有所降低,以新风气流便以更加舒适的温度吹向室内环境。否则,如果在冬季制热时,室外较冷的新风气流直接吹向室内环境,将破坏室内制热效果,且将使人体感到不适。如果在夏季制冷时,室外较热的新风气流直接吹向室内环境,将破坏室内制冷效果,热风吹到人体也将影响人体的制冷体验。
54.例如图4所示,在空调停止制冷/制热时,可将换热风道11内的气流(来自室内环境)引向室外环境。与此同时,可利用新风风道30引入室外新风,加速室内外空气交换,加速室内换新风的速度。
55.此外,也可利用旁通风道20将换热风道11的气流同时引向新风风道30和室外环境,以便既调节新风温度,又加快换新风速度。在这种工作模式下,优选关闭空调的制冷/制热功能,以避免将换热气流引向室外造成制冷量/制热量的浪费。此外,还可利用风门25还调节引向新风风道30和室外环境的气流比例,例如在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差越大时,使引向新风风道30的气流越多。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旁通风道20为三通管式,具有进气通道21、第一出气通道22和第二出气通道23。其中,进气通道21连通换热风道11,第一出气通道22连通新风风道30,第二出气通道23连通排气管82,排气管82连通室外环境。具体地,可使第二出气通道23的出气端连通壳体10的排气口231,外设的排气管82可拆卸地连接排气口231,排气管82的出口端连接室外环境。
57.如图3和图4所示,可使风门25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出气通道22进口端与第二出气通道23进口端的相接处,以便转动至封闭第一出气通道22的第一角度(如图4),或转动至封闭第二出气通道23的第二角度(如图3)、或转动至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之间的多种调节角度(图3与图4之间的状态)。可设置电机251,以用于驱动风门25转动。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空调还包括换热器40和第一风机60。换热器40设置在壳体10内,用于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换热,形成前述的换热气流。该换热器40为蒸气压缩
制冷循环系统的蒸发器。换热器40可设置在换热风道11的内部,也可设置在换热风道11之外。第一风机60设置在换热风道11内,用于将换热气流经送风口112吹至室内环境,以便利用换热气流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空调还包括第三风机70。第三风机70设置于旁通风道20内,且其转轴71连接于第一风机60,以随第一风机60转动,用于促使旁通风道20内的气流流动,使其更快地流向新风风道30或室外环境。由于第三风机70是连接于第一风机60的,无需配置电机,成本更低。第三风机70可为轴流风机。
60.图5是图3所示空调中的换热风道11的实体结构示意图。图3中的换热风道11是由图5所示的风道壁116(或者称为蜗壳)限定出的。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可使第一风机60为贯流风机,使换热风道11为贯流风道,换热风道11轴向一端开设有与旁通风道20相接的排风口113,以将气流注入旁通风道20。换热风道11的开口的端部可设置有支撑格栅1161,其作用是安装并支撑第一风机60。第三风机70的转轴71连接于第一风机60的轴向端部,且与第一风机60的转轴共线。
62.由于贯流风机是沿着其径向进风、径向出风的,因此常规的贯流风道的轴向两端是封闭的,并不具有通风功能。本发明实施例将贯流风道的轴向端部开口,达到了将气流排出至旁通风道20的效果,构思非常新奇巧妙。而且,也不会对贯流风机的径向进风、出风造成任何阻碍。
63.图6是图3所示空调中的第一风机60的实体结构示意图。
64.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可使第一风机60(贯流风机)的轴向端部固定设置有至少一个叶片62,用于在第一风机60运行时将换热气流朝轴向远离第一风机60的方向吹出,使其流入旁通风道20。也即,当第一风机60转动时,该至少一个叶片62也随之转动,对气流施加作用力。换言之,该至少一个叶片62也构成一个小型的风机,使第一风机60内腔的气流被作用至旁通风道20内。该设计巧妙地利用第一风机60常规转动实现了双向送风(径向和轴向)。优选地,如图6所示,叶片62的数量为多个。
65.第一风机60包括多个沿其轴向延伸的长条状的贯流风叶61,多个贯流风叶61沿第一风机60的周向间隔排列,且第一风机60的轴向两端分别具有一个环圈状的安装环63。多个叶片62的一端连接于安装环63的径向内侧,另一端在安装环63的圆心处集合并连接于一个安装轴64。安装轴64用于将第一风机60安装于换热风道1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机60的上部端板连接有驱动电机。
66.如图6所示,叶片62优选为轴流风叶,使全体的叶片62构成一个小型的轴流叶轮。轴流叶轮的进风和出风都是平行于轴流叶轮的轴向的,更有利于将气流从各个贯流风叶61构成的圆柱腔室中吸出气流。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3,对于立式空调的实施例而言,可使壳体10限定有位于换热风道11下方的下部腔室12,旁通风道20和新风风道30位于下部腔室12内。也即,换热风道11的位置更加靠上,以便送风口112的位置更加靠上,以便向更远处送风,扩大送风距离和角度。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新风风道30具有新风进口310和新风出口320,新风进口310用于与连接室外环境的新风管81相接,新风出口320朝向室内环境以用于向排出新风。
69.进一步地,可使新风进口310位于壳体10的后侧,以便于与新风管81相接。新风出口320位于壳体10的前侧,以便于向前输出新风。本实施例将新风管81设计为可拆卸地安装于壳体10的独立部件,能够更加方便空调的设计、制作和运输。
7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可使空调还包括第二风机90。第二风机90设置于下部腔室12内,用于促使新风风道30内的新风气流流动。
71.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新风风道30可包括上游段31和下游段32。其中,上游段31的进口构成新风进口310,出口连接第二风机90的进口。下游段32的进口连接第二风机90的出口,出口构成新风出口320。旁通风道20连通下游段32,且两者的气流流向夹持锐角。如此能够避免新风气流灌入旁通风道20,也能避免旁通风道20内的气流逆向灌入新风气流。
72.该实施例中,第二风机90不仅仅包括风轮,还包括用于安装风轮,且开始有进口和出口的外壳。第二风机90可为轴线竖直延伸的离心风机,上游段31位于第二风机90的下方,下游段32位于第二风机90的前方。本实施例将新风风道30分割为两段,能够充分利用下部腔室12的高度空间和纵深空间,而且使第二风机90处于新风风道30的外部,便于安装和拆卸,结构非常巧妙。
73.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也可使新风风道30为整体结构,使第二风机90仅包括风轮,并将第二风机90设置在新风风道30内。
74.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技术特征:1.一种空调,包括:壳体;换热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其具有送风口,用于将所述空调制取的换热气流吹向室内环境;新风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旁通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连通所述换热风道,用于将所述换热风道内的气流引向所述新风风道和/或室外环境;和风门,配置成受控地调节所述旁通风道向所述新风风道和室外环境的气流分配比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旁通风道为三通管式,具有进气通道、第一出气通道和第二出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换热风道,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连通所述新风风道,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连通排气管,所述排气管连通室外环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风门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进口端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进口端相接处,以便转动至封闭所述第一出气通道的第一角度,或转动至封闭所述第二出气通道的第二角度、或转动至所述第一角度与所述第二角度之间的多种调节角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还包括: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换热,形成所述换热气流;和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以促使所述换热气流流向所述送风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还包括:第三风机,设置于所述旁通风道内,且其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一风机,以随所述第一风机转动,用于促使所述旁通风道内的气流流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一风机为贯流风机;所述换热风道为贯流风道,其轴向一端开设有与所述旁通风道相接的排风口,以将气流注入所述旁通风道;且所述第一风机的轴向端部固定设置有至少一个叶片,用于在所述第一风机运行时将气流朝轴向远离所述第一风机的方向吹出,使其流入所述旁通风道。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空调为立式空调,所述壳体限定有位于所述换热风道下方的下部腔室,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旁通风道位于所述下部腔室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新风风道具有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用于与连接室外环境的新风管相接,所述新风出口朝向室内环境以用于向排出新风。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还包括: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下部腔室内,用于促使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新风气流流动;且所述新风风道包括上游段和下游段,所述上游段的进口构成所述新风进口,出口连接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所述下游段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出口构成所述新风出口;
所述旁通风道连通所述下游段,且两者的气流流向夹持锐角。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二风机为轴线竖直延伸的离心风机;且所述上游段位于第二风机的下方,所述下游段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前方。
技术总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其包括壳体、换热风道、新风风道、旁通风道和风门。换热风道设置于壳体内,其具有送风口,用于将空调制取的换热气流吹向室内环境。新风风道设置于壳体内,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旁通风道设置于壳体内,且连通换热风道,用于将换热风道内的气流引向新风风道和/或室外环境。风门配置成受控地调节旁通风道向新风风道和室外环境的气流分配比例。本发明的空调能够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新风气流直接进入室内环境,且能加快室内换新风的速度。的速度。的速度。
技术研发人员:崔化超 郝本华 刘庆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29
技术公布日:2022/11/1